2020年11月28日下午,“微助教”创始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田媛副教授应邀与我校教育学部心理学系全体教师分享交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心理学公共课教学实践与创新案例,研讨会由教育学部主办,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协办,通过腾讯会议开展。报告中,田媛老师以她创建的 “微助教”为载体,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讲解与演示了在高校公共课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如果进行有效互动,关照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爱上课堂。本次讲座对引领心理学系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田媛老师首先从一些大学的规定与担忧“手机不能进课堂”、“手机进课堂学生会变成低头族”谈起,田老师基于心理学研究结果认为,“手机进课堂不应该堵,而应该是疏”,其问题转化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高校课堂教学服务,使手机成为课堂互动和教学效果提升的服务工具,让老师教的有趣,学生乐于学习,此亦为微助教平台开发的初衷。
为帮助老师们直观了解“微助教”的功能,田老师指导老师们现场演练了创建加入课堂、邀请助教、创建课程组、锁定课堂、签到、答题、学生分组、讨论、组卷出题、课件使用等。在分享每个按钮功能时,田老师注重阐释其背后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意义。谈到签到功能时,田老师列举出签到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她建议老师们在课堂的大屏幕上进行签到展示和修改操作。田老师解释:“根据每个人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心理特点,学生签到后,会抬头在大屏幕上首先找自己。课堂签到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出勤率,其意义更在于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教学过程性行为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方面,田老师强调:实际上课过程中,不管知识点难易程度,一个知识点讲解不要超过20分钟,每个15-20分钟要缓一缓,布置个作业,写个板书,做了讨论等,下一个15分钟,让学生元气满满地集中注意,同时把过程性教学激励的目的达到。
“请用一句话描述广西师大的学生”,田老师通过该问题展示“微助教”的课堂讨论功能。每个学生以文字、图片形式提交回答后,在大屏幕上可以呈现布满答案关键词的热度图,还可以选择分组显示、匿名显示等,可以根据内容自由选择呈现形式。田老师提出,老师们可以把“微助教”看作是一种教学乐高积木,不需要掌握里面的各种功能,可以各取所需,让它成为自己的教学助手。移动互联网时代,应通过高效的信息化互动手段,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控制感”和“节奏感”,激发了学生课堂的“存在感”与“参与感”,促进“形成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多位教师同上一门公共课的特点,田老师谈及“助教”功能。她介绍说,多名教师可共用一个账号并负责同一题库,这样就实现了分班管理和共享教学资源两个目标。
最后,田老师结合自己2019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慕课学习效果提升策略研究,分享教师可以通过“微助教”提供的过程性评价数据和真实的课堂行为数据等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申请科研基金和教改项目等。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张凤娟老师代表心理学系全体教师表达了对田媛老师的衷心感谢,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各位老师授课思路和一流课程的申报颇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