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成为知识渊博、学识广博的人,成为个性鲜明、求真图新、明理至善的更好的自己。11月14日,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选择”培训活动,活动邀请化学与药学学院黄都教授主讲,各学院(部)50多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黄教授首先和大家共同探讨了大学教学的目的以及大学教师的使命。他提出: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怎么样把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理论课程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是什么?实践课程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深受学生欢迎的大学老师。他从“学生开口难”、“等老师给答案”、“不会提出问题”、“不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等方面展开讨论。其中,提到“初入实践场中的我校师范生——可能是错失师大文化烙印的一代新人”,这些因素直接映射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体系,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除了对知识、应付考试之外的一些必备的能力;它反映出大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缺乏完备的学识结构功底、缺少必须的个性激活与完善的教育等能力。黄教授认为,在大学教学里,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务实、独立等必备的品格,观察、应用、创造等关键的能力为首要任务,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接着,黄教授分享了领域知识在大学课程体系的地位与作用,他认为:我们所教的课程是领域知识,是领域中领域,分支中的分支。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因为你上不好这门课,而使学生在建构这个领域知识过程中断裂。对于教材信息,我们都知道上课离不开教材,但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理解教材知识的途径方面,要求老师们要先对教材理解透彻,要把教材讲得通透。在教法的选择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上各不相同,黄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科,列举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事实性知识时,可以使用阅读法;讲授原理性知识时,可以运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讲授程序性知识时,可以运用问题解决法、实践法、模型建构法等。
最后,黄教授就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这个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深入探讨,黄老师分享:领域专家、科学家不一定会教书,但会教书的专家、博士的学科理解一定不同凡响。也就是说作为老师,更应该要加强学科理解,加强教学法知识的习得,不断地反思与探索,才能向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