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培训】我校举办“课程思政”系列专题讲座

时间:2019-10-23浏览:2047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帮助学校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10月20日,我校特邀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教育特聘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智强教授和齐鲁工业大学李红霞副处长为我校教师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我校各学院(部)教师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上午,李红霞老师对该校的课程思政工作实践“德融课堂”进行了分享,她首先介绍了国家和山东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及文件发布的背景和内容。依据上级文件,齐鲁工业大学也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如构建了包括1个领导小组,2个指导文件,3类德育课程的课程思想政治工作这个“123”工作体系。其中,重点强调了“3”类德育课程这一模块,分别从新生入学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和德融课堂三方面着手。齐鲁工业大学先后开展“新六艺 · 第一课”等通识必修课,进而加强了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程相融渗透。同时,学校还制定了评审指标体系,该体系围绕了“德融教学”好教案、“德融教学”好课堂和“德融教学”好老师进行推荐评选,定期发布评选通知,对获奖教师进行发文表彰等,以此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成长成才。最后李老师以张晖老师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李秀芳老师的《数字逻辑》课程、盛莉老师的《电路原理》课程、宋明老师的《材料力学》课程等为例,向教师们具体展示了如何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下午,张教授从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有效性,实施路径和方法,以及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和意义三方面展开。张老师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已开设的课程为例,向大家展示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例如,《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分别在土木工程行业和土木工程职业与职责章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人体解剖课》课程中穿插介绍遗体捐献背后的故事,对遗体捐献者进行采访,了解红十字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药饮片识别》课程中让学生带着真伪中药鉴别标本进入社区,普及中草药知识和真伪辨别技巧,感受所学专业服务社会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在临床教学中以亲身事迹向学生传达德育精神;在体育课程中渗入挫折教育、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等,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接下来,张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及方法。首先要突出问题导向,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切忌产生形式主义和“两张皮”现象;其次要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特别注意专业知识体系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内容;第三,要实现同向同行,教师要将相关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第四,要坚持融入性原则,把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结合起来,先易后难,逐步发展;第五,要设计“课程思政”方案,按照“发现问题,形成教学目标—发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研究思政元素融入方法,形成教学策略—将思政元素和教学策略应用与相关章节,形成教学方案—完成教学成效评价”的流程循环进行;第六,要构建类型丰富的课程体系,把握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方法论;第七,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好个人与团队、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第八,要及时进行“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第九,要依靠教师且服务于教师;第十,要建设好课程思政的责任体系。最后,张老师谈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思政及意义,专业知识不是独立与人类之外的,价值观和知识、技能是不可分隔的,尤其是在学校,不存在没有价值追求的知识或技能,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既是老话题又是新任务。

参会教师对两位专家分享的“课程思政”经验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