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活动】 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举办“关于交互设计课程群如何与专业发展课程更好地衔接融合问题”的研讨活动

时间:2018-10-22浏览:276

      秋风送爽,2018年10月10日,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教研活动在雁山校区设计学院纯道楼207会议室举行。此次教研活动主题为“交互设计课程群如何与专业发展课程融合衔接”。该活动由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办,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协办。参与人员主要为工业设计系全体专业教师及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设计学院彭馨弘副院长,孟旭琼副书记出席活动。

      工业设计系主任穆荣兵教授首先介绍了工业设计系的基本情况、学科定位,总结了近年来教研室对教师能力培养和学生能力提高的经验,并指出工业设计系经过8年的学科建设,课程结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较为完善,并逐渐形成以“交互设计”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兴起,人造物逐渐不再只是单纯的实体物质,将更多关注人的行为方式,关注用户体验,关注人与产品的交互方式。交互设计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设计系将“交互设计”作为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个教学环节,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群,如第2学期的“程序设计基础”,第3学期的“开源硬件”,第4学期的“用户界面设计”。“交互设计”课程群使学生掌握交互设计的理论与思维,掌握交互设计软件和硬件的原型实现方法和技术。

      穆荣兵教授指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在国内外交互设计方面的大型比赛中屡获佳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显著的问题便是,交互设计课程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如何与大三、大四学年的专业发展课程更好地衔接融合,更好地把交互设计基础知识应用到综合性的产品设计中,成为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活动第二项由白聃老师阐述交互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为了配合“交互设计”学科特色发展,工业设计系近年来培养形成了一支以白聃老师为代表的“交互设计”教学团队。白聃老师首先介绍了交互设计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并借鉴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提出的“反思性转化设计流程图”,引出智能交互设计10种能力。接着白聃老师对比了交互设计课程与专业发展课程间的关系,提出“虚拟现实与仿真”、“综合设计”、“平台与服务设计”、“智能产品创新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2”课程可与“交互设计”课程融合衔接。并用图表形式分别详细列举了“虚拟现实与仿真课程中交互设计能力评估参数”、“平台与服务设计课程中交互设计能力评估参数”、“智能产品创新设计课程中交互设计能力评估参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2课程中交互设计能力评估参数”,并针对每一门课程列举了课程实例,如“虚拟现实与仿真”课程实例“广西木作器具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平台与服务设计”课程实例“医疗服务病情诊断机”,“综合设计”课程实例“AI桂林景区智能机器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2”课程实例“拾忆盒-旅游VR全息景象”,让与会人员更加生动深入理解交互设计是如何与专业发展课程融合的。

      活动第三项为与会人员自由互动讨论,围绕“交互设计课程群如何与专业发展课程融合衔接”进行交流和分享。会场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互撞思维,取得良好的研讨效应。为今后的交互设计课程教学与学科特色发展产生大量有益的策略。如彭馨弘副院长提出的可参考洛可可设计公司workshop的组队与团队合作方式,可有效提高交互课程的作业完成效果;阳海鸥老师提出的须针对“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的交互特点,研究产品实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梁韵老师提出的可通过用户行为方式分析,加强学生交互设计研究的深度;穆荣兵教授提出的可针对不同班级针对形态功能与交互分别设置不同的评分标准,可对比不同的教学效果;唐亮老师结合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提出须加强学生适应企业实战的交互设计能力,培养协同合作能力。

      此次教研活动历经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与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穆荣兵教授总结说,举行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既可对近年来我系交互设计教学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又通过公开自由的方式对其反思反省。经过集体讨论,为下一步交互设计教学提出良好的建议。彭馨弘副院长表示对工业设计系寄予厚望,希望我系的“交互设计”学科特色越来越好,成为设计学院办学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