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活动】外国语学院召开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涵建设

时间:2017-06-06浏览:31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一直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努力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始终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进一步将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结合、探索有效教学模式,由外国语学院主办,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协办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涵建设研讨会于2017年5月26日在育才校区外语楼二楼会议室举办了,研讨会由苏超华系主任主持,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外国语学院院长谢世坚教授、副院长周晓玲教授、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刘姬教授、外国语学院教师、其他学院的有关教师,以及外国语学院部分研究生。

    会议首先由周晓玲教授作主题发言。她对本次会议的背景和目的做了介绍。我院已经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平台、翻转课堂平台,目前正在努力将已有资源进行整合以建立新的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云平台。大学英语的信息化建设稳步前行。然而大学英语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智慧教学理念为指导,重视课堂内涵教学,线上线下学习,对教学内容、资源进行改编、整合,用心搭建桥梁。继而周晓玲教授强调大学英语内涵教学就是要立足语言本身,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她提出了大学英语内涵建设的维度,即教材文本中的语言内涵(词汇内涵、句子修辞、语篇内涵、文学赏析);文化内涵(课本反映出的中西文化等)、情感内涵(世界观、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助人为乐等)。

    紧接着四位来自大学英语部的一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英语内涵教学模式作了专题介绍,分享了她们的实践教学方法。

    莫玉秀老师以大学英语教材课文“Was Einstein a Space Alien”背景知识和词句教学为例,探讨大学英语读写课教学内容中的“背景知识和词句”的选择标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实际教学的效果和对今后教学的启发。

    王越老师主要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内涵式教学的建设。讲座首先阐明了文本分析的定义和分类,其次通过实例,重点介绍教师如何通过内文本分析引导学生体味文本的语言魅力、理解文化交际和培养思维能力。

    董思思老师探索了情感教学的内涵,她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分享关于在教学中传递、培养积极情感的体会和思考。她首先分析了情感与认知水平、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文化意识、策略共同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化目标体系。接着她以大学英语读写课文和听说内容为素材来阐释情感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发动机,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黄云云老师以学生文化视野拓展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内涵式教学的建设。讲座首先阐明了文化视野的定义及拓展学生文化视野的重要性,其次以案例分析形式,介绍教师如何通过大学英语综合课程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随后刘姬教授对四位老师的讲座进行了具体而富有建设性的点评。她首先对老师们的教学实践进行了高度的认可,然后从微观层面提出了四点深挖文本的途径:(1)单词练习中鼓励学生通过语篇串联关键词,创设关联语境;(2)语篇讲解中重视连贯性和逻辑性;(3)情感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learning by doing),鼓励学生动手,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获得情感和语言的认知;(4)文化教学中对文化素材的进一步推送,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刘教授强调语言学习中一定要贯穿“输出导向”的理念。同时她鼓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

     会议最后由谢世坚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对大学英语探索课堂内涵发展给予了高度认可,他认为这与国家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相一致。同时他鼓励英语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注重自身的内涵建设,要从语言能力、教学理论修养、学术研究等多方面要求自己。最后他强调大学英语内涵建设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脱离文本、不脱离学情。

    本次研讨会是大学英语课堂内涵建设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建立成熟的内涵教学模式,有助于年轻教师的自我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英语水平和人格发展。本次研讨会为我校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扬帆起航,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信息化走向内涵建设的转折点。